《冬青谭》系列19:不要把母亲节过成悲情节
14
星期日
2017年5月
母亲节
不要把母亲节过成悲情节
文|张冬青
不知道哪年起引进了母亲节,中国人含蓄,不善于表达爱与感激,母亲节的引进,给了儿女们表达对母亲的爱的一个机会,挺美好的。
可是,越来越多的舆论开始宣扬母亲的辛劳、牺牲、不容易,比如怀孕的辛苦、生育的痛苦、养育的劳苦。妈妈的形象就是操一辈子心、逐渐老去、皱纹与白发、孤独地期盼……越来越多的宣传让儿女觉得亏欠、负债于母亲,一辈子都还不完。于是“孝”的教化勃起,各种给母亲洗脚、给母亲跪拜的仪式当众表演起来。
如果你是母亲,你愿意是这样的形象吗?
如果你是儿女,你愿意一想到父母就有亏欠、愧疚的感情吗?
我不知道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。但我是女儿,也是母亲,我的回答是:不愿意。
每一个母亲都会是一个豆蔻青涩或风流浪漫的少女,是一个灼灼其华或素面率性的新娘,是一个风雅韵致或干练伶俐的少妇,是一个坚毅慈爱或温柔绵软的母亲,是一个阅历丰富或依然幼稚的老人。她追逐爱情、创造生命,伟大又平凡,美丽而温暖。她生下的孩子也会成为母亲或父亲,承担自己的人生使命。
父母子女之间会有各种爱恨情仇,所以人生亿万年都过不够。
仔细观察,母亲节的悲情化不是个例。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悲情,悲情教化早已深入我们的文化,比仇恨教育更隐蔽。它会产生什么结果呢?会让每一个个体失去主体意识。
比如说,谁能不劳动呢?哪种劳动不付出呢?哪种职业都有对才能的要求。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选择自己喜欢的、擅长的职业,然后努力做好,以成就自己的生活。然而悲情教化变成了你一味为了别人付出、奉献、辛苦、牺牲。真理是,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成就自己,成为自己。现在把你的本分夸大到无私奉献,让全社会来感恩你,你不免生出豪气和怨气,自己的选择和义务消失了。如果有一天没人感恩,就失落怨恨社会了。另一方面,被奉献者也背负了原罪,只要你在奉献,他就要感激,否则就对不起你。
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也是如此。为什么老强调父母的不容易?做儿女的一想到父母就是:他们很辛苦,为了我们如何如何。我想到我的父母的时候,我想起的是他们的谦和简朴、才华和坚毅。我希望我的儿女提到我的时候,讲到我的性格、爱好、特长和特短,而不是:他们很辛苦,很不容易。这种牵挂不是爱,是虚弱。
庆祝母亲节,表达我爱你,就足够了。